美国西南研究院魏荣华教授与荷兰格罗宁根裴宇韬教授到实验室交流

日期:2017-10-19

    10月16日,应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汪爱英研究员的邀请,美国西南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魏荣华教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裴宇韬教授访问宁波材料所,并分别做了题为“Plasma Surface Engineering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和“Microstructure control of magnetron sputtered coatings: from dynamic roughening to dynamic smoothening”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魏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西南研究院的概况、科研领域。随后重点介绍了全方位等离子体沉积技术(Plasma Immersion Ion Deposition, PIID)制备类金刚石涂层,及用于改善涂层抗冲蚀、疏水性能方面的最新进展。结合等离子体增强磁控溅射技术(Plasma Enhanced Magnetron Sputtering, PEMS)的优势,分享了其团队在PEMS制备高硬度、低应力、强致密涂层的工作,特别是采用纳米多层结构,采用该技术制备出了高达590mm的亚毫米级TiSiCN涂层,成功应用于航空、汽车及刀具等部件。最后,魏教授从PECVD技术角度出发,介绍了如何在24 m长管道内壁沉积类金刚石防护涂层,并将其规模化应用于海洋钻采和石油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实例。

  紧接着,裴教授从“高不过格罗宁根”的荷兰谚语出发,介绍了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地理位置、发展概况和现状,重点就其团队针对磁控溅射薄膜柱状晶表面粗糙化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选择TiC/a-C:H纳米复合薄膜体系,讨论了沉积速率、原子自迁移以及原子扩散三个因素对于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进而指出,低沉积速率和宽粒子能量分布是获得低应力、形成非柱状结构及降低表面粗糙度的关键,并提出了动力学理论模型,通过中频闭合场磁控溅射技术对模型做了完美研制。另外,发现通过入射粒子能量的高低搭配及低生长速率调控薄膜晶粒大小与间距,获得了硬且韧的高性能碳膜。

  会后,魏教授和裴教授就大家关注的亚毫米级厚膜的制备、薄膜表面粗糙度调控、特殊纳米结构形成机理等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就未来合作主题和方式做了热烈讨论。 

 

魏荣华教授做学术报告会现场 

裴宇韬教授做学术报告 

报告人简介:

魏荣华:1993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工作。之后任美国休斯研究院任高级科学家,2000年后于美国西南研究院任资深科学家。研究领域为等离子体材料表面工程、薄膜科学与工程,物理气相沉积等。已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Surface Coatings and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发表近120篇研究论文,申请专利40余项,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并做主持。曾获美国休斯顿公司最高发明奖、Malcolm R. Currie创新奖、2009年入选国际研发100项大奖。 

裴宇韬: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教授,现任格罗宁根工程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工程研究室主任。199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博士。1993至 199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2013先后任北京工业大学国家激光技术中心副教授、德国宇航中心(DLR)技术物理研究所访问教授、荷兰金属研究所(NIMR)主任研究员、荷兰材料创新研究所研究员。2013年在格罗宁根大学组建先进制造工程研究室,任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激光材料加工技术、纳米复合薄膜与涂层、3D打印、新型多孔金属和石墨烯的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120多篇论文, 受邀做国际会议40余次特邀报告。为Scripta Materialia的副主编、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杂志编委。

(表面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