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教授作客202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进展系列讲座”

发布日期:2025-08-21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进展系列讲座”2025年第4期报告开讲。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教授应邀做了题为“研制原子分辨材料力学性能实验仪器推动材料微结构加工技术发展”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所务委员、科技处处长霍军涛研究员主持。

报告中,韩晓东教授简要回顾了现代材料显微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重点从原子分辨的材料力学性能实验系统、金属材料弹塑性极限与原子机制、负混合焓合金化发展、材料微观结构加工工程化应用的四个研究主题方面,介绍了团队在原子尺度原位动态观察材料力学行为与物理性能的原子分辨装备和科研方面的原创性突破成果。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先进原子分辨力学性能科学仪器,发现了纳米微观结构金属材料弹塑性行为尺寸效应及原子机制,提出了基于“热力学负焓合金化”的设计理论,发展出系列高强韧高性能合金材料,如低密度不锈钢、超高强韧铝合金、钛合金、多代次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等,为深海、远海、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装备提供了关键材料。报告会后,韩晓东教授和与会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详细解答了大家的相关疑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材料教研室主任汪爱英研究员为韩晓东教授颁发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进展系列讲座”的报告证书。

韩晓东,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材料微观结构表征与材料微观结构加工和高强韧金属材料研制研究。带领团队创建了原子分辨材料力学行为原位动态表征方法和科学仪器,在国内外80余家实验室获应用,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测试研究特等奖(排2,2024)、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排1,2026),为材料微结构加工提供基础研究工具;首次实现纳米多晶材料力学行为原子尺度实验观测,发现纳米微观结构金属材料弹塑性行为尺寸效应及原子机制,为材料微结构加工提供科学基础,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1,2020),进而提出原子尺度界面、尺寸效应的微结构加工技术及“热力学负焓合金化”学术思想,为材料微结构加工提供新理论基础;进而设计加工金属超高强韧界面结构,发展多种高强韧新金属材料,服务国家迫切和重大需求,被评述为:可能开创负混合焓合金强韧化新领域,成果获中国基础科学十大进展、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1,2025)。发表Science(4篇)、Nature(1篇)及子刊(27篇)、PRL、Adv. Mater.、Acta Mater.(30余篇)等论文200余篇。


韩晓东教授报告会现场